找回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详情

吕志坚:去产能,新疆一路走在前

更新日期: 2016年11月07日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字体:
摘要:为什么水泥产业的去产能在新疆能闯出一条新路,总结一下,就是“三个没有”:一是没有关厂、炸窑;二是没有让职工出现队伍波动和失业;三是没有让财政增加负担。这主要是新疆行办和协会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先治标,稳住队伍。在这场解困脱困攻坚战中,水泥企业作了很大牺牲。新疆招工很难,为了稳定职工队伍,在错峰生产期间,从企业董事长到职工,都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发基本生活费,共度难关、同甘共苦。

    由于产能严重过剩,水泥去产能成为这两年行业发展的攻坚战。面对这一任务,在其他地区还处于口头讨论或者观望状态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2014年率先将这一工作付诸实际行动,错峰生产、测评社会平均综合成本和行业自律,这套组合战术的出击,使新疆水泥去产能战役首战告捷,今年上半年就实现了减亏50%的目标。新疆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和建材工业协会的这一实践和所取得的实质性成果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肯定和认可。 
 
    新疆水泥去产能工作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经验和收获可与大家共享?下一步,新疆还将从哪些方面去具体贯彻落实国办发34号文精神?当前新疆建材工业的状况又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新疆建材将何去何从?带着业界关心的话题,在秋高气爽之际,记者采访了新疆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新疆建材工业协会会长吕志坚。 
 
    地处边缘,但思想观念不能边缘 
 
    记者: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也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面积达16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各种矿产资源丰富,建材工业的发展状况也极具地方特色。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新疆建材工业的现状,以及近几年来在格局上所发生的变化。 
 
    吕志坚:新疆建材工业与全国的体量相比并不大,工业总产值在600亿元左右,但涉及60多个门类、100多个品种,包括水泥、水泥制品、玻璃、陶瓷、石材、非金属深加工等。2004年我开始在新疆建材行办工作时就提出,新疆虽然地处边缘,但新疆的思想观念不能边缘;新疆的建材体量不大,但新疆的工作要在全国创先争优。这一提法是我们对自己提出的高标准要求,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成为新疆建材行业追求的方向。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按照这个标准在做,而且我们统一了思想: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务求实效。这也是新疆建材工业这么多年以来能平稳发展的基础。 
 
    新疆建材工业从业人员大概15万人,各类建材的生产量完全可以满足新疆地区的需求。这些年,新疆建材工业的最大特点除了规模比“十一五”翻了一番,关键是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国内前十强建材企业中有四五家进驻新疆地区,中国建材集团、红狮、山水、尧柏、海螺等水泥界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在新疆都有布局,中国建材集团的复合材料企业也已进入新疆,产品主要是风力发电叶片。 
 
    记者:新疆从产业发展上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外地企业进入新疆后,给本地企业带来了哪些变化?对本地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吕志坚:这些行业内各方面都比较先进、突出的大企业进入新疆是件好事,不仅给新疆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带来了变化,关键是给新疆的企业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精神、新的管理、新的技术。由于新疆地处边缘,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在外地企业进入之前没有比较,觉得自己还不错,但是当其他企业进入后,就明显感觉到了差距。新疆最大的水泥企业——天山水泥曾带队到红狮,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创新技能、清洁生产及降低能耗方法等。这次学习给新疆水泥企业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在外地企业进入新疆之初,新疆企业对外地企业也是有所顾虑的,担心他们会瓜分新疆的市场份额。但现在看来,外地企业进入新疆利远远大于弊。进入新疆的外地企业所带来的新理念对当地企业的思想观念、管理水平及市场分析能力等都有了新的认识。从这些方面看,外地企业进入新疆意义很大,对新疆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主动作为,率先实践错峰生产 
 
    记者: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也就是国发34号文,都明确提出压减过剩产能,推动我国建材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压减过剩产能中,业界共认错峰生产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据我们了解,新疆是国内水泥行业开展错峰生产最早,且取得成效最好的地区。请您谈谈新疆水泥行业错峰生产的具体情况。 
 
    吕志坚:国办发34号文的出台,是国务院专门为建材行业出台的文件,对建材行业来说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为建材人树立了信心,在去产能的严峻形势下,给建材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符合新疆当前形势。 
 
    在国办发34号文没有出台之前,新疆这方面的工作就已经开展了,而且很多中心内容都完全符合国办发34号文精神。按照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新疆在这五大任务中确定了3个重点:去产能、降成本和补短板。 
 
    新疆产能过剩不仅仅是水泥产业,钢铁、煤炭、电力及其他相关产业都出现了过剩情况,而且过剩的程度还比较高,水泥是产能过剩比较突出的产业。新疆水泥产业是全国最典型的产区,1.1亿吨的产能对应近4000万吨的需求,产能利用率在39%左右,形势非常严峻。“十二五”期间,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特别快,水泥最大单体生产线已达到了日产7000吨,当然也有以前建设的日产1000多吨的新型干法生产线,但新建的生产线都在日产3000吨以上。其产能过剩的特点和全国产能过剩的特点一样,都是先进产能的过剩。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反思:坐等是一个办法,熬着也是一个办法,主动出击、主动作为又是一种办法。我们选择了后者——主动作为、主动出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后,我们下发相关文件,主要措施就是错峰生产、测评社会平均综合成本和行业自律。 
 
    水泥错峰生产是2014年提出的,当时主要是针对东北三省,但新疆率先进行了尝试。当时我们就是想着,既然有这个想法,那我们就做。 
 
    新疆水泥的错峰生产一般是整体停窑四五个月,从第一年的11月1日到第二年的3月1日或4月1日,但即便这样产能还是大,达不到相应的利用率水平,于是我们在错峰生产的基础上,又推行了小错峰,也就是间歇性停窑,按照行业自律和市场需求,再次减压生产天数,每个月停产几天,比如30天再压掉10天。这样,错峰生产的时间加上间歇性停窑的时间,每年的停产时间就远远大于5个月,基本上达到了7~8个月。与此同时,按照相关政策和文件,新疆解危解困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有关各地经信、环保部门,对14个地州市水泥企业停窑情况进行全面督促检查和落实,并通报了不规范行为企业。 
 
    在测评社会平均综合成本这块,首先是政府先出台相关文件,然后主动利用协会的职能,带着会计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到各个地区的每家水泥企业测算水泥企业社会平均综合成本。 
 
    产能过剩必然带来竞相压价,最后肯定是成本和销售价格的倒挂,明明成本是240~250元/吨,市场上却非要卖150~160元/吨。明明知道卖这个价格会亏损,是损人不利己的事,不是双赢而是双亏的问题,但企业之间还是相互压价。这时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协会利用职能到每个地区的每家水泥企业测评社会平均综合成本,并把测算的水泥企业社会平均综合成本向社会公布,引导企业不要以低于平均成本的价格销售水泥,至少要保持这个价格。这种做法使新疆水泥企业低于成本价销售水泥的倾销行为逐步得到遏制。 
 
    价格法是两方面的,垄断违反价格法,低于成本销售也是违反价格法的,国际上叫倾销。垄断不对,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更不对,破坏了国家资源,损坏了企业利益,两者的度很难把握。所以我认为,销售价格只要不低于社会平均综合成本就可以。新疆地域广阔,煤炭、电力的价格在各个地区也不一样。以煤为例,新疆各地区的价格就不一样,南疆缺煤,煤的价格相对较高,煤在水泥中的成本构成就高。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的原则就是各地区的价格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执行,一切都要符合实际,符合企业的正常发展规律,符合价值规律。反之,我们就什么都得不到,国家得不到财政、税收,企业也亏损,就业也浪费。 
 
    行业自律在新疆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2004年,新疆水泥产能过剩还没现在这么严重,但水泥企业间也有互相压价的情况,因此在当年就启动了水泥行业自律,效果非常好。当时启动行业自律,我们顶着很大的压力,因为行业自律的核心就是价格自律,价格自律又牵涉到垄断。但行业自律又不仅仅是价格自律,还存在一个认识问题,没有行业的利益,就没有企业的利益;没有大利益,就没有小利益。当时我们的原则就是只要对行业发展有利,我们就只干不说,或者多干少说。自2005年全疆推开自律开始,价格杠杆作用显现,到2011年,新疆水泥行业利润达到最高峰27亿元,当年产量是3172万吨。但是由于价格上涨,水泥有利可图,上马的企业就开始增加,大量外地企业进入新疆,当时也正好赶上新疆大开发、大建设时期,喀什和霍尔果斯两个特区的建设和招商引资,形势比较好,上马企业比较多。 
 
    由于行业自律已有了多年的磨合,这一轮产能过剩到来后,处理起来就比较容易。前面已有较好的基础,企业也从中尝到了甜头,再次处理产能过剩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而且行办、协会与企业没有利益关系,工作比较中立,“行办+协会”这种办公模式有利于这种重要时期新疆建材工业的发展。 
 
    行业自律就是要把产需和价格稳定在一个合理水平,它主要有3个要素。首先是要停窑,停窑的次数和利用率挂钩。其次就是瓜分配额。比如某个区域需要1000万吨的水泥,那就按照这个区域企业产能大小来分配平衡这1000万吨,多了不许生产。第三就是把价格稳定在一个合理水平。 
 
    然后是依法依规操作。比如严禁上新线;两条线的企业,停掉一条;不上脱硝停产,验收合格以后再恢复生产;凡是无证企业必须先停产 ,取得许可证后,方可恢复生产;能耗不达标的企业明年7月1日强制性停产……这些都是有明文规定的,操作性比较强。产能治理的五要素是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新疆在去年的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经信委关于进一步促进自治区水泥行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也就是新政办发134号文件里面就提出来了,国办发34号文件同样提出来了。企业生产线不上脱硝,对环境有影响,就停产;安装了脱硝设施,环保达标,满足文件要求了,再恢复生产。这里面企业钻不了空子。如果企业不想投入,就必须停产,这样就压缩了产能。有时候文件的出台需要多个部门的会签,真正出台时间会延后,这时就要敢于担当,行办与协会合署办公的模式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水泥产业来说,能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新疆能耗对标已坚持了5年时间,有很好的基础,但在管理方面与外地大企业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新疆水泥能耗以前只能达标40%、50%,现在能达到60%,按文件规定到明年7月1日就必须达到100%了。新疆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多年铺垫,企业慢慢适应了,这也为新疆企业下一步执行国家更为严厉的标准打好了基础。 
 
    记者:新疆水泥去产能政策已经实施了两个年头,现在回头看,这些措施的主要成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吕志坚:去年新疆整个水泥行业亏损15亿元,我们采取措施后,效果明显。去年新疆134号文出台后,今年效果就显现了。今年行办的目标是减亏50%,也就是减亏7.5亿元。实际上,今年上半年新疆已经完成了50%。因为我们这两年所采取的措施在不断发酵、发力,包括错峰生产、测评社会平均综合成本、价格自律等措施,无效产能在不断下降,既实现了去产能,又实现了减量增效。 
 
    所谓减量增效,就是说企业无序释放产能,不用生产那么多的产品,而是按照市场需求量合理安排生产量,虽然产量减少了,但效益反而增加了。这是因为措施配套得当,原来企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水泥,销售量越大,亏损就越多;现在企业生产量少了,但水泥价格却上去了,恢复到社会平均综合成本以上,达到了一个合理水平。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记者:国办发34号文明确提出停止生产32.5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这应该也是水泥去产能的一部分,新疆在这方面的工作情况如何? 
 
    吕志坚:目前新疆已取消32.5复合水泥和32.5R水泥,下一步准备取消全部32.5水泥。全部取消32.5水泥,可以减压2100万吨水泥产能。关于取消32.5水泥,现在还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农村市场怎么办?若全部是42.5水泥,价格涨了一点,市场是否会发生变化?其实,32.5水泥和42.5水泥的成本价格相差不多,在15~20元,但42.5水泥中所用熟料量大了,掺和量少了。在此之前,水泥中的掺和料可以多掺,掺量达30%、40%,甚至50%,但水泥质量得不到保证。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却在生产最落后的水泥,现在连非洲都没有32.5水泥,全部是42.5以上水泥,我们更应该做到。 
 
    水泥质量对建筑质量和寿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国外发达地区都是百年建筑,而我国建筑寿命却只有三四十年,这对国家资源是一个很大的浪费,对消费者也是一个浪费,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利的。资源不可再生,水泥生产中消耗了煤炭、电力等资源,但生产的产品质量却不行,那就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市场需要更高质量的水泥产品。当前正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的前提就是满足市场各方面的需求。水泥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首先就是要压缩产能,提高品质。现在市场对水泥质量的需求已经很明显,而且需求量也是个定数,所以我们要生产能满足需求的产品,包括量的控制、品质标准、花色品种等,这些都是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敢于担当,去产能维护一方稳定 
 
    记者:实践证明新疆2014年和2015年的水泥错峰生产已经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可以说新疆水泥去产能攻坚战首战告捷。在这个过程中,您们肯定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尤其是在新疆这样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区域,产业工作要照顾到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中,您有什么样的收获、经验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吕志坚:今年7月,中国水泥协会在新疆组织召开“全国水泥行业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现场交流大会”,会议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推广新疆经验,参加此次大会的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和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高度肯定了新疆的做法,乔龙德会长在会上还希望,新疆能放大效益、放大成绩,但我认为新疆的做法其实也是水泥产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一种探索。 
 
    所谓探索,就是说我们不和别人比,我们的措施和行动一定要切合新疆实际,要解决新疆水泥产业面临的问题。产能过剩是全国水泥产业的共性问题,但产能过剩的情况和程度各地不一样,所以破解的办法也就不一样。 
 
    在7月份的会议上,有代表提出:新疆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和新疆建材工业协会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在组织建设上有强有力的支撑;新疆区域比较封闭,工作比较好做。其实我觉得上述现象只是一个表象,新疆的做法和经验主要还是体现在政府推动,办法和措施符合实际,其中大企业起到了主导作用,行办加协会合署办公的模式运用得比较好,最主要还是敢于担当精神在前。 
 
    在国办发34号文出来之前,新疆就已经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了。早在2015年10月8日,新疆134号文就出台了,开创了全国水泥行业由省级政府出台文件,推进去产能和解困脱困工作的先河,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新疆水泥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新疆134号文件,围绕去产能和脱困解困提出了19条具体措施,主要体现的还是政府的强烈推动和敢于担责。因为文件的出台会牵涉到政策要求,是要担责任的,当然也要依法依规。 
 
    为推动文件的执行,新疆专门成立了解危解困领导小组办公室,政策文件一出,行办和协会定期开会督促,跟踪不放,把行政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结合起来。这也符合李克强总理在十八大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中专门提到的,要把市场的无形之手和行政的有形之手用好的精神。行政和市场这两只手都要抓的原因在于国内的市场发育还不健全,还在摸索中。资本主义有用的我们要学习、吸取,这也是一种探索。新疆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拳实现减量增效,不管是敢于担当的工作也好,按照法规文件执行也好,行政的、协会的;洋的、土的,只要符合实际、管用,我们就干。 
 
    在探索中,我们提出了四条原则,一是政府推动和协会引导相结合,二是当前治理和长远治理相结合,三是治标和治本相结合,四是去产能和解危解困相结合。目前,我们要解决的是企业15亿元亏损怎么办的问题。企业亏损带来的后果就是职工队伍不稳定,没有税收,就业受到威胁,新疆最大的稳定问题就会受到威胁,这是由新疆的人口特点决定的。新疆很多地区少数民族占到95%~97%,南疆的工厂少数民族职工占到50%~85%,所以水泥企业的就业是否稳定就成为少数民族家庭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一人失业全家返贫的重大问题。去年岁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发布,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彻底消除贫困,这样产业工作就跟政治任务连在一起了。因此,确保水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责任和任务。 
 
    近两年,新疆本着“去产能、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促就业、保稳定”的出发点,积极应对挑战,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紧紧围绕自治区重点行业解困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与工作部署,结合中央及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新理念,举全力推动水泥行业去产能、解困脱困工作。新疆水泥行业大概有3.5万人,只要水泥行业就业稳定了,就能带动10多万人的稳定,国家规定当前贫困标准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800元,水泥行业职工的工资一个月就三四千元,职工加上家属的平均收入只要超过贫困线就脱贫了,这是我们的责任。 
 
    为什么水泥产业的去产能在新疆能闯出一条新路,总结一下,就是“三个没有”:一是没有关厂、炸窑;二是没有让职工出现队伍波动和失业;三是没有让财政增加负担。这主要是新疆行办和协会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先治标,稳住队伍。在这场解困脱困攻坚战中,水泥企业作了很大牺牲。新疆招工很难,为了稳定职工队伍,在错峰生产期间,从企业董事长到职工,都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发基本生活费,共度难关、同甘共苦。 
 
    目前新疆的“三个没有”实现了,减产增效也实现了。乔龙德会长给我们的评价说,关键是新疆敢想、敢做、会做。我们做了,这是政府的责任,这也只是一种探索,只是做了一些符合新疆的、奏效的办法、措施。这也是我们做事的原则:奏效就往下干,错了就改,要是不干就什么都没有了。 
 
    在水泥行业解困脱困攻坚战中,我们还收获了企业对行业主管部门的信任。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都真诚一条心,企业就拥护,大家就能心连心。在7月6日的新疆会议上,山东山水水泥集团副董事长宓敬田就充分表达了对新疆水泥行业主管部门的信任。他说,山水水泥在新疆喀什投资大约12亿元建了一个水泥厂,但企业之间打价格战,前3年都是亏损的。自从政府和协会推行行业自律、错峰生产,新疆山水水泥去年就赢利20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新疆山水水泥已赢利两三千万元,今年全年赢利有可能达到六七千万元。对此,他非常感慨,山水本部都在亏损,但新疆的一个小厂却在赢利。这个项目从亏损到赢利,让他们对援疆项目产生了极大信心,在政治上,完成了援疆任务;在效益上,他们也得到了回报。 
 
    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有行办和没行办不一样、有人干和没人干不一样、主动干和被动干不一样。这是对我们行办和协会全体干部职工富有成效工作的总结,既没有拔高也没有放大。目前新疆有些地区价格出现了波动,在这种产能过剩时期出现价格波动,是非常脆弱的,盯紧和不盯紧、干和不干、主动干与被动干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是现在的新疆除了几个大的国有企业,其余的全都是民营企业,这就要看政府怎么规范、引导和服务。 
 
    马不停蹄,持续扩大去产能成果 
 
    记者:由于政府的敢于担当和协会的主动作为,新疆水泥去产能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员工、企业、消费者、政府多方受益,也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和认可。下一步,新疆在这方面还有哪些规划和打算? 
 
    吕志坚:今后,新疆还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办发34号文,当然不仅仅是在水泥产业,而是在整个建材行业。 
 
    在水泥这块,主要抓好以下几件事情:一是巩固好新疆现在的成果,把新疆134号文精神落实好,二是落实好国办发34号文提出的新的要求,三是把去产能的五要素,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工作做好。今年减亏50%已成定局,我们力争减亏60%、70%,甚至80%(截止到9月底,已完成减亏90%)。为此我们计划分三步走:今年全行业超额完成减亏50%,2017年持平,2018年盈利,到“十三五”末,依法依规挤压退出产能1500万吨;坚持做好错峰生产,每年减压无效产能3000万吨;水泥熟料产量排名前五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70%以上,产能利用率达合理水平。 
 
    记者:2012年“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出,与新疆有关的主要是“一带”,从我国西安,一直往西到中亚5国,再往欧洲,新疆是必经之路,这对新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格局下,新疆建材工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定位有何变化? 
 
    吕志坚:新疆水泥企业“走出去”前景看好,但难度较大。我国一些大型水泥企业“走出去”,在周边国家布点已经不少。但现在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国内产能过剩的局面复制到国外去了。产能转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希望国家能统一布局、统一指导,企业家头脑要冷静,不能盲目地“走出去”。 
 
    在“一带一路”的“一带”上,有几十个国家、40多亿人口,我国主动启动了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是一条连接我国新疆喀什到巴基斯坦西南港口瓜达尔港的公路、铁路、油气管道及光缆覆盖的“四位一体”通道。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是“中巴经济走廊”的终点,堪称印度洋上的咽喉要地,这些都需要严谨的战略思考。面对机遇和优势,我们对“走出去”充满信心。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