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企业>资讯详情

中国建材资本投资体系化变革成效显现

更新日期: 2021年09月13日 作者: 王璐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字体:
摘要:中国建材集团制定了涵盖158项任务的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台账,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比例达到60%,预计全年完成80%。

从新中国成立前的老企业耀华玻璃、嘉华水泥,到研制中国第一块玻璃钢的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再到中国巨石埃及玻纤制造基地……9月2日,中国建材集团第二届“善用资源日”开放活动在全球5个国家72座城市93家企业拉开帷幕。

  这家具有悠久历史的新企业曾濒临破产,通过推进资本投资体系化变革、探路混改推进重组、强化科技创新等一系列自我革新,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领域厚积薄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拥有13家上市公司,水泥、商混、石膏板、玻璃纤维等7项业务规模居世界第一。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表示,“十四五”公司将持续推动改革创新,在继续发挥基础建材“压舱石”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新材料业务,努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实现5000亿以上销售收入、500亿以上利润。

槐坎南方智能水泥工厂。资料照片

  创新锻造核心竞争力

  仅有0.03毫米厚,连续弯折60万次不破损……在采访现场,记者亲身感受了中国建材集团柔性玻璃的“超薄”之处,该产品已形成全国产化产业链,预计今年年底将应用于国产品牌的可折叠手机。

  科技创新不止于眼前的“绕指柔”,还有远方的“星辰大海”。

  这家世界领先新材料开发商和综合服务商生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承力结构件,用于天和核心舱、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天问一号等国家重大项目,石英玻璃助力嫦娥五号、荣登探月工程成果展。

  实践昭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中国建材集团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战略之首,发挥26家国家级科研设计院所、3.8万名科研人员的优势,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用好激励才能激发活力。该集团把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分为A、B、C三类,分类实施激励和转化,对服务国家战略形成的A类成果和围绕集团主业形成的B类成果,推荐适用五大类8种激励“工具箱”。对可对外转化的C类成果,成果转化收益的70%以上分配给成果的原完成团队和现转化团队。目前C类已有9项成果转化、合同额近2400万元。同时,开展评价机制创新,对科技型企业建立以价值创新、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在此之下,一大批重大成果竞相涌现,推动中国材料工业从跟跑到并跑领跑:开发出单丝直径4.1-5.5微米的超细电子玻纤,批量应用于下游终端产品;攻克8.5代TFT-LCD玻璃基板关键技术,实现我国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零的突破;川藏工程专用水泥已通过试用验证,即将在高海拔地段广泛应用;联合打造首个国家原材料行业双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际一流建材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验室;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管稳定量产,全力开发疫苗用西林瓶与预灌封注射器等产品……

  数据显示,中国建材集团目前有效专利达到15000个,制修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600余项,荣获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获4项中国工业大奖。

  一家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型企业——周育先如此定义他掌舵的这家央企,“十四五”期间将依托集团现有的绿色建材、浮法玻璃新技术、特种纤维复合材料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大飞机复合材料、水泥低碳技术、氢能储运关键材料、玻璃新材料等方向的原创技术策源地,打造无机非金属材料国家战略科技中坚力量。

  资本生态结构更加完善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企业发展的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据介绍,中国建材集团制定了涵盖158项任务的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台账,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比例达到60%,预计全年完成80%。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是我们改革发展的纲。”周育先介绍说,2016年中国建材和中国中材重组为中国建材集团,2018年12月新企业被确定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2019年9月,试点实施方案获批复,以资本投资体系化变革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机制落地,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从建筑材料向综合材料、从本土市场向全球布局的“三大转变”。

  其中,总部是改革发展的“火车头”,负责产业投资战略制定、产业资源调配,同时打造投资管理闭环体系。

  周育先表示,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国家队”,总部能够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增量”的“操盘手”,来培育较长成长期的产业。比如集团总部牵头在上海设立了航空复合材料公司,目前已中标CR929三个机身段,“未来大家会坐上我们的材料制造的国产大飞机。”

  对集团现有二级企业、产业公司,则首先实施资本布局优化,构建边界清晰、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主产业平台,目前该项工作已完成70%。其次,开展股权运作,加快上市公司同质业务整合,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转,逐步提高收益收缴比例,并将分红收益全力投入到新材料的成果转化上,以实现基础建材反哺新材料产业发展。

  据透露,中国建材集团5家水泥企业、3家工程服务企业整合已分别完成国资委经济行为审批与评估备案、高票通过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获证监会发审会通过,重组完成后,天山股份将成为A股历史上最大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项目,中材国际将成为A股最大的水泥工程服务上市公司。

  吸收外部资源、推动开放共建也是该集团资本生态构建不可或缺的部分,今年7月150亿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便是重要尝试,11家合作机构实现了顶级机构的全覆盖。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建材集团持续加强市场化经营机制变革,充分激发和释放企业内生活力。集团经理层“以上率下”推进全级次企业实施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目前完成率超过80%,预计9月30日前全级次企业100%完成。深化“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三项制度改革,实施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合理拉大薪酬收入差距。

  中国建材集团还建立了多元激励约束体系,推出五大类8种中长期激励“工具箱”,各类股权激励工具累计激励人数超过1700人。

  “经过两年的努力探索,打造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的目标初见成效,综合实力有所加强,资本生态结构更加完善,领军能力更加突出,发展的动力更加充足。”周育先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1-6月,中国建材集团净利润、利润总额同比均增长20%,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同比增长28%。其中,新材料的业绩支撑度不断提升,收入和净利润占比分别从去年年底的19%、36%提高到上半年的23%、41%。同时,水泥玻璃工程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5%。

  混改继续走深走实

  基础建材是长期稳定获利的基石,未来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水泥业务竞争优势,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材料作为大力发展的新兴业务,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梯次接续、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组合,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企业集群……中国建材集团“十四五”发展蓝图已经绘就。

  具体而言,对于石膏板、玻璃纤维、风机叶片等成熟和优势业务,进一步优化升级,巩固竞争力;对于玻璃新材料、碳纤维、锂电池隔膜等市场空间大的业务,扩大规模培育成为后备主导产业;对于目前市场空间不大但有发展前景,技术不成熟但方向比较明确的新材料产业,合理配置资源,加大技术投入,拓展市场空间。

  “我们在做好自己研发成果转化的同时,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外部资源,下一步会通过并购等形式来实现共享国内外先进的研发成果,增强核心竞争力。”周育先强调。

  过往的实践验证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中国建材集团一直是混改的“先锋官”和“探路者”,高效推进了水泥、玻纤、石膏板等行业的整合,有力促进了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增强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截至2020年底,中国建材以361亿元国有资本,吸引了1529亿元的社会资本,撬动了6000多亿元的总资产。目前集团内成员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共1114户,约占企业总户数80%。

  在周育先看来,非国有投资者对中国建材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是混改的前置条件,这样才能确保混改企业股东层面的“同频共振”。其次,要选择资源优势明显、资源禀赋互补的非国有战略投资者,例如中材电瓷引入具有海外市场资源的经销商共同拓展市场。此外,要注重发挥非国有股东作用,用好非国有股东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保障其经营自主权。

  对于混改企业来说,股权层面的混合仅仅只是第一步,后续“改”的方面无疑更加关键。

  中国建材集团加强战略引领作用,认真梳理并逐家明确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主业“跑道”和发展方向,着力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同时,探索实施差异化管控,对绝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减少“红头文件”等行政化管理手段,更多通过派出的股权董监事管好股权。并且通过穿透管理防范风险。

  例如,国显科技混改前多次计划开展多元化业务,混改后在引导下最终专注于在显示模组行业做精做强,现已成为全球知名品牌的战略合作伙伴,平板电脑显示模组业务市场占有率由混改前的12%提升到17%,同时新开辟笔记本模组市场,目前市场占有率接近10%。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建材的今天。”周育先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包括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走深走实,真正能够去探寻一条从管企业到管资本、适合中国建材发展的模式,以材料创造美好世界。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